大家好,感谢邀请,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土家族又叫什么族的问题,以及和土家族的婚姻民俗图片的一些困惑,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,也没有关系,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解决大家的问题,下面就开始吧!
本文目录
土家族民风民俗资料土家族的民风民俗土家人热情好客,"过客不裹粮投宿,无不应者"。昔日,贵客到来,要放铁炮以迎。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,竖立于铁匣上,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,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。听见炮声,寨上的老人、青年、儿童,一齐出来,迎接贵宾。主人立即煨茶装烟,做油茶汤。席上,要喝大碗酒,吃大块肉。同时,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,陪客把盏。
土家人的油茶汤,制作十分考究。先将茶叶、粉丝、黄豆等物,用油炸过,加煮熟的腊肉粒、豆腐颗和玉米泡,再加葱花、姜米等佐料,掺上烧沸的油汤,吃起来清香爽口:泅茶汤冬可暖身,夏可消暑,提神解乏,疗饥醒酒,许多人四季不离,每日必饮。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。
土家人火塘内的火,四季不熄。冬天围塘取暖,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,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,勤劳质朴,从开春到深秋,有打早工的习惯。他们耿直豪爽,守信如一,有良好的道德风尚。亲朋邻里,遇结婚、丧葬、建房、天灾人祸,互相关照,互相帮助。遇上结婚,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,一齐去贺喜,帮着迎亲、过礼、布置新房、做饭安席、照料客人。遇上白喜,听见报丧,全寨人奔来,白日帮忙张罗,夜晚跳丧守灵,直到抬丧掘墓,送葬垒坟,全当自家的事去做。修建房屋时,上梁立柱,合寨出动,无人收取分文。农忙时节,割麦栽秧,打谷扬场,对劳弱户,大家主动相帮,主人家只供饮食。薅包谷时,薅完一家,再走二家,互助互济,不要报酬,千百年来相沿成习。
上山围猎,所获猎物按"见者有份"的原则进行分配。分配时,先清点在场人数,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,穿上棕绳,装入背篓,加以遮盖,棕绳头外露。一人端上背篓,转上数圈,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,提出兽肉,无论好坏,都无意见。田边、地角、道旁的水果,成熟以后,路人亦可随意摘食。这些,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。
走进土家苗寨,翠竹岭下,古树丛中,可见座座寨子,依山傍水,清幽神秘。进得吊脚楼,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,冬暖身,夏消暑,让人倦意顿消。倘若遇上"哭嫁"、"跳丧",尽可领略土家族、苗族的婚恋情、生死观。土家族的"赶年"、"四月八"和苗族的"赶秋"等节日,更是场面壮观,气氛热烈,颇具古风。
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,土家族、苗族能歌善舞。土家族的打击乐"打溜子"被音乐界称为"土家族的交响乐",傩戏在酉阳农村还可见,苗族"飞歌"享有盛名。土家族的摆手舞,铜铃舞,苗族的芦笙、木鼓舞,弛名遐尔,久负盛名。土家刺绣,苗家腊染,堪称一绝。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,人人会歌,无处不歌,歌山歌海,情溢山寨,有"对歌"、"盘歌"、"山歌"、"薅草锣鼓"等,生动形象,音韵和谐,情意真挚,优美悦耳,闻之如品甘饴,如沐春风。
土家族的服饰,女装为左枉开襟,大袖,并滚镶二至三层花边的短衣,镶边筒裤;男装为对襟短衫。土家族妇女擅长编织'洒兰卡铺",亦称"土锦"、"溪州斑布"。"西兰卡铺"用于做服装或被面,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,相传是一个名叫"西兰"的土家族姑娘所创造的。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及小孩的抱被都用这种"土锅"制作。"土锅"质地厚实,经久耐用,花纹朴素,图案绚丽,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。姑娘到了10多岁,就要织就最好的一块"西兰卡铺",出嫁时用来当盖头,赶歌舞会时用来做被风;若丈夫出远门,则用它为丈夫包衣物,表示妻子的心随时伴随在亲人的身边。
"耍石磁"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,石碰形状像鼓,中间有孔,用约1.6米长的木杆两端各穿一砣而成,是古代土家族人民用来防御敌人的武器。"要石舵"时,单手或双手握杆举起,在头部上方交手旋转或向各方推出,作攻击状。
苗族踩花山
苗族踩花山,是他们在正月里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。这一天,在踩花山的山坡场上,汇集了附近苗寨的人们,可以说是人山人海。他们穿着节日盛装,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,在花山场寻找自己的亲戚朋友。踩花山场上最惹人注目的是穿着华丽的姑娘们。她们十几个人围在一起,有说有笑,互相赞美那些精工细作的银首饰和刺绣作品,这是她们互相媲美和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最好的机会。她们给踩花山场染上了鲜艳的色彩。
踩花山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,有组织的斗牛、斗画眉、吹芦笙、爬花杆等吸引着人们。爬花杆是苗族人特有的娱乐活动,在花山场上高高地竖立着一根10多米长的花杆,花杆上装饰看绿叶,所以又称其为花树。花杆原是苗族人祈祷生儿育女的供物,后来渐渐地成为踩花山活动中最吸引人的中心活动。在花杆下聚集着许多青年男女,他们有说有笑地观看爬花杆表演。爬花杆的小伙子,腰扎彩带、头束布帕,面向花杆,手脚并用地向上攀,不一会儿便登上杆顶。一松手,刷地就滑回地面,赢来了阵阵喝彩声。最精彩的是倒爬杆,只见爬杆者背贴花杆,双手向上反扳,于是头朝下脚在上,一纵一纵地向上跃,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杆顶。有的表演者还在爬杆时吹芦笙,他们在各种姿势下都能吹芦笙,看上去十分精彩有趣。
随着表演活动高潮的过去,人群中的活动也有了转移。原来小伙子和姑娘们各自围在一起,慢慢地他们聚拢起来,因为踩花山活动中谈情说爱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,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都不会放弃这一求爱的好机会。爱情是从唱歌开始的,一群小伙子和一群姑娘对歌,他们一唱一和用歌声互相提问、互相了解,逐渐地变成了一个个小伙子与一个个姑娘的对唱,他们开始互相倾诉爱之情,就在这个节日里又有一些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赶年
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,是年节;节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,是"舍巴日"。
舍巴日"舍巴",意为"摆手";"日",即"做"。土家语动宾倒置,"舍巴日",汉语直译为"做摆手",意译为"摆手舞"。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,一般在年节举行,并发展为祭祀、祈祷、歌舞、社交、体育竞赛、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。"摆手"有大小之分。每隔三、五年举行一次的叫"大摆手"。"大摆手"规模大、套数多、时间长,历时七、八天,与集市贸易、文艺体育活动一起,在"摆手堂"前举行。"摆手堂",在土王祠。"小摆手"规模小,套数少,一般是一至三天,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。
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,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,缅怀祖先的功绩,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,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。
过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,将祖先祭祀日称为"过年"。但"过年"的时间,则因姓氏、宗支、地域而异。如: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、白、李、马、蔡、田六大姓为三月三;酉水乡龙头村田姓为四月八;可大、沙滩、酉水等乡李姓为七月初一。过族年,要在祠堂里举行祭祖仪式,先祭土王,再祭本族祖先。祠堂里,整日鞭炮不断,铁铳轰鸣,号角声声,"嗬喂"阵阵,其盛况是其它节日难以比拟的,后逐渐改为户祭。祭祀的土王,有彭公爵主、田好汉、向老官人;也有祭冉宣慰、田宣慰、杨宣慰以及马伏波的。祭祀的本族祖先中,扬姓祭杨再思,李姓祭"天"字辈的三祖先,部分彭姓和谢姓八部大王。祭祀毕,游乡串寨,走亲访友,对歌宴客,真是"满山满寨都是歌,宾客如流欢乐多",长达三、五日之久。关于"过年"的来历,说法甚多。主要的有三种:一说祖先从湖南迁来时,有的坐杉木船,有的坐柏木船,有的坐青钢木船。因船速不一,到达有先有后,人们将到达的日子定为"过年"。于是,就有的为四月八,有的为五月初五,有的为五月十五了;一说祖先出征打仗,有的将出发的时间作为"过年",有的则将归来的时间作为"过年",以致时间不一。如李姓说:"天"字辈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时,全族团聚,以后年年七月初一纪念;一说八部大王于国有功,皇帝见他武艺高强,害怕皇位失落,便将他毒死在归途中,人们将他的殉难日作为"过年"日,以纪念他。这些,都与古代战争和民族的历史有关。
赶年土家族过春节,一般比汉族提前一、两天,也有提前六、七天的,称为"赶年"。"赶年"的时间,因姓氏宗支而异。以酉阳县为例;老寨乡彭姓,腊月二十九过"赶年";后溪乡彭姓,腊月二十四过"赶年";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,腊月二十八过"赶年"。过"赶年"的方式,也不完全一样。可大、沙滩乡李姓过"赶年"时,禁止杀鸡、杀猪,晚上禁点油灯,只能点烛,并通宵不熄。部分彭姓过"赶年"时,清晨得由男子做饭。饭做好,祭祀祖先完毕,再喊女人、孩子起床。饭后,全家出门游玩。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,过饭"是将肉切成,加上佐料,一层米一层肉,'萝卜等,合煮一锅。"年饭"做好,要先祭祀祖先。祭祀时,焚香燃烛,烧钱化纸,三跪九叩,怀念祖先功德,祈求祖先护佑。
团年时,要先给果树和犁铧、牛栏、猪圈、鸡舍喂饭,给碓、磨、锄等贴"压岁钱",以求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、瓜果丰硕、财源兴隆。
关于"赶年"的来历,传说不一。有的说明朝时,朝廷调士兵赴沿海抗倭。时值春节前夕,便提前过年,团年后,将士好出征。有的说,客王派兵征打土家,年关已近,土家人便提前过春节,上山躲避。等客兵进寨住下后欢度春节时,土王令土兵鸡鸣时杀回,大获全胜。因鸡报晓有功,故过年不能杀鸡;而财物被掠走,没有食品,春节后便上山围猎野猪。有的说,贫穷的土家人负债累累,财主年关要来讨债,他们便提前过年,上山躲债。这些说法,都与古代的战争和土家族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
哭嫁
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,是用哭声迎来的。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,有的要哭一月有余,至少三、五日。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,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。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,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;遇上陌生人来要唱,每做一件事也要唱。哭嫁歌有"哭父母"、"哭哥嫂"、"哭伯叔"、"哭姐妹"、"哭媒人"、"哭梳头"、"哭戴花"、"哭辞爹离娘"、"哭辞祖宗"、"哭上轿"等等。
哭嫁,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。昔日,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:
一是"凡姑氏之女,必嫁舅家之子",叫做"接骨种"。"无论年之大小,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,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"。"兄亡收嫂,称为'坐床'"。
二是纯男性选择式。无论何家女子,只要男方看中,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,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。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,便惶惶然不知所措。男方则千方百计掠取婚姻,甚至歼灭婚敌,因此而有殃及女家安全的。
三是抢亲,所谓"抢来的"。
四是童养媳,所谓"引来的"过去,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。她们用哭嫁的歌声,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。今天,婚姻自由了。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,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。
跳丧
与"哭嫁"不同,土家人的丧事却办得十分热闹。"热热闹闹送亡人,欢欢喜喜办丧事",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。
山寨里,无论谁家老人去世,必请歌师傅打丧鼓。当夜,唢呐高奏,锣鼓大作,鞭炮阵阵。丧鼓一响,相邻数寨齐来奔丧。所谓"听见丧鼓响,脚板就发痒",人死众人哀,不请自己来。奔丧者几人一组,踏着鼓点,合着唱词,在灵堂上高歌狂舞,叫做"跳丧"。仿佛亡人逝去,人们必得欢送庆贺。那灵堂上的舞者,每人手执一件乐器,鼓、锣、大钱、小钱、铰、唢呐等,由掌鼓师指挥。鼓声一起,或高歌狂舞,或轻歌曼舞。有时,掌鼓击锣二人坐唱,其余三人边跳边唱,此名"坐丧歌",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,另二人边跳边唱,此名"跳丧鼓";有时,四人围棺转圈,边跳边唱,此名"转丧鼓",也有骑棺领唱的。曲调.有"撒儿嗬"、"叫歌"、"摇丧"、"将军令"、"正宫调"、"一字词"、"节节高"、"螃蟹歌"等数十个曲牌,节奏明快,气氛热烈。唱词,有歌颂亡人的,有赞美爱情的,有唱历史的,有唱典故的,有唱动物植物的,有猜谜的,内容十分丰富。土老师还借跳丧,规劝教育世人:哪怕你帝王将帅,也难免土内藏埋,哪怕你高官厚禄,无非是一坟棺材。从舞中、曲中、词中,哪儿有一点悲哀的痕迹!
土家人跳丧,一为死者歌功颂德,二为安慰死者家属,谁都把"跳丧"当做情谊的象征,说:"把不起耙把送不起情,跳一夜丧鼓送人情"。"跳丧"与巴人乐舞有着渊源关系。《夔府图经》载:"巴人尚武,击鼓跳歌以兴哀。……父母初丧,鼙鼓以道哀,其歌必狂,其众必跳。"《巴东县志》卷二十曰:"丧葬,殁之夕,其家具酒食,邀亲友,鸣金伐鼓,歌呼达旦,或一夕至三夕,至十余夕不等。
1,节日
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,自年始至年终,可谓月月有节。正腊月间的年节(过赶年)、元宵节,二月社日、花朝节,三月寒食节、清明节,四月初八牛王节,五月端午节,六月初六向王节,七月乞巧节、女儿会、月半节,八月十五中秋节,九月初九重阳节,十月初一“寒衣节”等等,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。
2,婚恋
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,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,征得双方父母同意,经土老师(巫师)作证,即可结为夫妻。
在恩施石窑、大山顶等地,有“女儿会”的习俗,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,青年男女通过“女儿会”,唱歌跳舞,彼此爱慕,结为终身伴侣。
改土归流后,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。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,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。姑舅表婚,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,又称“还骨种”;兄亡弟收嫂,弟亡兄收弟妇,称为“坐床”。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。
扩展资料
土家族自称“毕兹卡”(意为本地人),有自已的语言,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,接近彝语支。大多数人通汉语,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。没有本民族文字,通用汉文。崇拜祖先,信仰多神。
主要从事农业。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。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、绘画、剪纸、蜡染等。土家织锦又称“西兰卡普”,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。
土家族爱唱山歌,山歌有情歌、哭嫁歌、摆手歌、劳动歌、盘歌等。传统舞蹈有“摆手舞”、“八宝铜铃舞”及歌舞“茅古斯”。乐器有唢呐、木叶、“咚咚喹”、“打家伙”等。
参考资料来源:人民网-土家族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土家族
END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