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春寒是什么意思,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的节气。对于一般的北方地区来说,是个很寒冷的时节,按照理论,正所谓: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,意思是说气温较低,低温较多的冷空气会出现,气温会更低。其实按照气温高低不同,每个节气的时间也不一样,冬至以后进入春耕的时间也不同,而今年清明、谷雨等时间段,也有北方出现的冷空气。但按照这一说法,今年的大寒三九天正好接近小寒节气,民间有“冷在三九,热在中伏”的说法。
三九天为什么要做冬令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,冬季的第三个节气。每年冬至,太阳到达黄经270°,为“冬至点”。
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,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,北半球白天最短,黑夜最长。冬至这天,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。
北半球,太阳光最少,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,开始进入冬至日。冬至节气,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最早被确定的。
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黄河流域的气候学上的一些因素有关。在黄河流域,冬至日的白昼达15小时44分钟,在北极圈以北,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。
对北半球各地而言,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。过了冬至以后,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(23°26′S)向北移动,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。
而冬至过后,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,